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大运河: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文汇报】
发表日期:2019-10-23
 

拱宸桥畔,运河人家。 图/视觉中国
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华灯初上,大运河畔,车水马龙,两岸绿道绵延,红男绿女纷至沓来。

晚饭后,61岁的赵建国带着9岁小孙子沿着运河来到杭州运河文化艺术中心。一座150米高的塔式建筑直冲云霄,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一塔矗立,众楼相拥”的壮丽景观。看着身边雀跃的孙子,赵大伯也兴奋起来:“大烟囱居然能变得这么美!”

其实,这座神奇的“塔”是杭州热电厂的大烟囱,经改造后成为杭州城北的一个新地标,于今年国庆期间建成投入使用。

“这些年,这里一直在变,越变越好,越变越漂亮!”赵大伯忆起从前,这里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大烟囱不分昼夜喷出黑烟白烟。如今,工业厂房变身文化艺术中心,大烟囱里面藏着“运河书房”、文化馆,烟囱两侧景观长廊成为“开放的城市客厅”,运河人家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运河文化艺术中心、杭州大城北规划展示馆、杭州手工艺活态馆、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国庆节前后,运河两岸一批见证杭州历史文脉的艺术馆相继开放,与原有的国字号刀剪剑、扇、伞等国家级博物馆相辅相成,见证并延续着杭州千年文脉。新时代下的大运河,也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轴。

“挖出来-理出来” 运河成为城市活博物馆

在京杭大运河南端,有一座石板铺就的古桥,桥拱高高挑起,跃然跨在水面,形如合掌作揖。船家望见此桥,便知道已抵杭州城。

桥,即拱宸桥。拱宸桥桥西曾是工厂聚集区,通益公纱厂、土特产仓库、红雷丝织厂都汇聚在这片不大的区域。

1997年,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启动,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谋划经济转型,让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和运河整治保护互为促进。2002年,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开启“还河于民”的历程。2014年,运河申遗成功。如今,这一旧厂房集中片区围绕杭州非遗,陆续改造为国字号的刀剪剑、扇、伞等国家级博物馆,实现了工业遗产的成功“转身”。

一方方绣台前,杭绣手艺人飞针走线;一把把油纸伞带着古韵,在匠人手中经过道道繁复工序展现出来……在杭州大运河畔的手工艺活态馆里,以西湖绸伞、油纸伞、刺绣、印染、木工、黄杨木雕、风筝、皮雕、竹编、张小泉剪刀、天竺筷、石雕等为主的传统手工艺吸引了许多前来参观体验的学生和家长。一场扇文化主题表演在中国扇博物馆举行,复原传统的绘画、书法、烙烫等制扇场景,再配上汉服、古琴、书画与团扇等元素,共同演绎“中国扇子”的前世今生……

“杭州依托老棉纺织厂、桥西土特产仓库等老建筑、工业遗存,建成以非遗为特色的博物馆群落,不仅保护传承了工业文明和非遗,还探索了让历史建筑重焕生机的现实途径,也是让运河文化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的创新实践。”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严建强认为,运河两岸散布的博物馆、文创园、非遗保护点,加上连片保护、重现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以及沿岸群众家门口的“运河书房”、社区文化家园、“微博物馆”等,让文化与生活、产业交融,串珠成链,共筑“全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国际范”兼“民族风” 古运河很时尚

《致爱丽丝》《彩云追月》……行云流水般的天籁之音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响起。今年5月,“2019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暨郎朗杯钢琴大赛”在杭州闭幕。

“杭州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城市,去年我在杭州建了一个艺术世界工作室,也因此为中国大运河·杭州代言。”钢琴大师郎朗说,未来将向世界更好地宣传杭州,宣传中国大运河,带领大运河畔的钢琴艺术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已成功举办三届的“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也成为文化界、诗歌大咖中较有影响力的文艺交流活动,并成为杭州每年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大运河畔的舒羽咖啡馆,留下了余光中、舒婷、阿多尼斯、谷川俊太郎等世界3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诗人、作家、翻译家的身影。诗歌大会涵盖诗歌朗诵会、集市、音乐、画展等形式。今年诗歌大会上,运河沿线6个城市齐聚,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并颁发“好运人”奖项,以此激励为运河的保护和传承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号召更多的人关注运河,让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

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吸引一批名企落户于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杭州市运河集团利用原储备仓库引进丝绸主题酒店,由老旧厂房打造的运河天地文创园省级示范园区,中文在线等一批重点企业相继入驻。孟京辉、赵志刚、网络文学三剑客等相继在运河边的历史街区内设立工作室;张小泉剪刀、朱养心膏药等一大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齐聚,运河畔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成为全国“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首批传承基地。

戏曲界有“水路即戏路”的说法,千年古运河,也是传唱千年的戏路。运河边的赵氏越剧工坊、重新开张的荣华戏园以及昆剧九剧场、民星大舞台等,都成了杭州戏迷的“主场”。今年,首届大运河戏曲节启幕,“千年一曲、戏运流芳”开幕式一票难求;“经典荟萃”大运河沿线剧种展演让戏迷们一饱耳福;“星光璀璨”戏曲名家公益汇演场场爆满……从年头到年尾,一场场文化盛宴贯穿全年,使大运河成为杭州的“文化大通道”。

运河夜游、运河绿道 流动的风景线很迷人

开凿之初,大运河的作用是“运输”,如今,更多的是观赏功能,运河夜游火爆,运河绿道则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夜幕下的运河两岸灯光绚丽,宛若满天繁星。一座座桥桥洞灯火通明,大运河的典故则印刻于桥洞内壁上。九曲小桥、亭台楼阁也亮起各色灯光,与运河夜景遥相呼应。游客乘坐“潮舫”荡漾其中,沿途尽是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船在水上走,人在画中游”,舷窗成了画框,几千年的历史文脉与旖旎风光浓缩成墙上悬挂的山水画卷。

“2014年申遗成功后,运河游客的人数一直在增加,尤其夏天夜游非常火爆,原来每天1班,现在4班。”父女同在水上巴士公司的讲解员宋菲菲对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运河沿线老一点的桥,我能一座座报出来。”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运河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蕴更深,作为“运河人”的她深感自豪。

“十年前,在法国著名灯光师罗杰·纳博尼的帮助下,运河夜景以‘水墨丹青’的形式登场,吸引了无数目光。如今,‘后峰会、前亚运时代’的到来为运河夜景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杭州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杭州以“文化运河”为主题,提升两岸建筑、堤岸、绿带、桥梁的亮灯效果,新增武林门码头、青园桥、御码头、富义仓、江桥暮雨、十里银湖墅、桥西历史街区等7个节点的景观照明,以点串线体现运河文化的独特韵味。“小桥、流水,最重要的是‘人家’,运河亮灯少不了‘人家’的参与互动,譬如,运河沿线拱墅段涉及45个小区及楼宇,这些居民所在的小区建筑都构成了运河夜景的主心骨。大运河畔,户户都是点灯人。”

现在,运河上游船的数量越来越多,线路也越来越长。2004年,第一艘船舶在信义坊码头首航,标志着杭州成为全国首个在市区运河干道开通水上交通的城市;2008年,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开通,为杭州旅游增添了又一张“金名片”。目前,在运河主航道,余杭塘河、上塘河、东河等支流线航道以及钱塘江等均有休闲旅游线路运营,客流接待量从最初的每年5.4万人次增至130余万人次。

数据显示,2002年至今,杭州市运河集团投入400多亿元对大运河进行综合整治,陆续搬迁企业500多家,实施的棚户区改造涉及居民6500多户,城区100多条河道得到有效整治,沿河200万居民的生活品质得以改善。

一大批清末民初风格的里弄街巷和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飞檐雕花都巧妙地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融为一体。石桥高拱、碧水流淌、杨柳依依、绿道环绕,杭州真正做到了“还河于民”,将大运河融入到市民生活中。

插上数字科技的翅膀 未来更美好

千年大运河插上数字科技的翅膀,未来更美好。

大运河畔的智慧网谷小镇客厅正在紧张的收尾中,预计将于10月底正式开门迎客。小镇客厅出自中国美院团队,在“天圆地方”的设计灵感基础上,打造独具美学属性的高科技体验馆。

同时,小镇客厅不仅是“科技”的,更是“文化”的。在客厅西侧广场内,设有水田畈遗址公园,再现原始社会晚期至战国末期杭州先民生产生活的场景。

“智慧网谷小镇被誉为杭州版‘中关村’,总投资150亿元,已签约入驻新浪、奇虎360、华为云、联想、顺丰等企业。”拱墅区科技工业功能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吴伟介绍,预计到2030年,有望成为万亿级产业平台。

杭州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正在火热推进中。大城北是推动杭州北部崛起,提升发展能级,融入长三角的战略选择。区域总面积135.5平方公里,涉及5个区(余杭、拱墅、上城、下城、江干)。其中,核心区共计15.6平方公里,也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最后的综合开发片区。今年5月,《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公示,根据方案,今后,这里将会形成“运河绸缎、文化走廊”“工业年轮、魅力珠串”“城北之芯、创智枢纽”“山水环链、复合水城”的规划结构。

目前,杭州市运河集团正按照“城市设计、控规修编、示范区策划和规划、文化标杆项目建筑设计”四项工作,“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大城北核心区规划建设。同时,积极谋划和推进示范区十大标杆项目,力争今年底至明年初,实现运河湾国际商业综合体、平炼路历史年轮带、大运河博物院三大项目开工建设。

专家访谈

打造东方“塞纳河”

——专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吉军

钱塘江、大运河是杭城的两大命脉。相比钱塘江,大运河更是杭州文明之河,造就了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杭州是中国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枢纽城市,也是大运河 “申遗”的发起城市,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理应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早在“申遗”前,杭州市就提出“运河经济带”建设。大运河从最初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所需的漕运功能,到随着时代变迁水利功能和运输功能部分消失,转而成为承担北煤南运、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再到如今文化传承和交流功能逐渐加强。可以说,大运河历史文化与现实经济价值兼备,同时还蕴藏着重要的未来价值。

十几年前,运河周边多为钢铁、焦化、棉麻等重工产业和轻工纺织业,牵动着杭州市的经济命脉,为杭州市创造了GDP、就业岗位与税收,同时也带来了污水、烟尘等。十多年来,杭州壮士断腕式的企业搬迁和产业升级把“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作为目标,自2002年起,连续十余年实施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

2017年5月1日,正式出台实施全国首个运河保护地方性法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8年12月,《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分类、代码与图式》和《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规范》两项市级标准正式发布实施。2019年1月1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复《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杭州运河110公里11个遗产点段“分类分段分级保护管理”,实现多规融合,妥善解决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近年来,杭州市运河综保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及省文物局的高度认可,杭州市被列为浙江省大运河遗产地综合保护试点市。

长期以来,杭州通过实施水体治理、路网建设、景观整治、文化旅游、民居建设“五大工程”,运河两岸修复了自然和人文生态,建成开放博物馆、桥梁、公园、粮仓、码头等系列文化景观和文化空间。

大运河(杭州段)不但在水环境治理上取得了成功,而且有效保护了古桥梁、古民居、历史街巷等,建设了一系列博物馆群落和文化广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新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聚集地,为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有学者评价说:杭州用多种元素架构起鲜活的“运河千古情,江南盛世缘”场面,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发展状态和未来趋势,大运河(杭州段)成为鲜明展示杭州运河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世纪“新地标”,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交融的东方“塞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