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运河申遗成功给杭州楼市带来什么
发表日期:2014-06-26


文/商报记者 周坚洪 摄/商报记者 金轲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多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八年的等待,所有的努力在这一刻收获肯定。中国大地上的黄金水道,现存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终于流进了世界遗产名录。

继西湖后,杭州又拥有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因水而生,因河而兴的这座城市,在相继走过“西湖时代”、“钱塘江时代”后,是否会迎来“运河时代”?贯穿杭城的五万米大运河,在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运河儿女后,又将如何以全新的姿态,再一次惠泽这座活力之城?

八年申遗路 杭州走在了前头

据历史上的分段和命名习惯,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共包括十大河段。此次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以及浙东运河的起点,杭州是中国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列入遗产河道总长110公里。在遗产区内杭州市列入大运河首批申遗点段共有11处,分别是富义仓、凤山水城门遗址、桥西历史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广济桥6个遗产点,以及杭州塘段、江南运河杭州段、上塘河段、杭州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主线等5段河道。

2006年12月,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踏上申遗之路。杭州也是最早参与和呼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城市之一。“10多年前,杭州民间有识之士呼吁保护运河遗产,之后政府很快重视起来,加以引导扶持,成立专门机构,将运河保护纳入了政府的工作,持续不断推进,还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政策与目标。”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专家委员会委员张书恒接受采访时表示。

活着的母亲河 流淌千年依旧焕发生机

“在外国人看来,京杭大运河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人工开凿的,而且现在仍旧有承载、运输的实际使用功能,这是一件‘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老建筑研究专家仲向平如此解读大运河。

从2400多年前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起,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就开始显现。而对于杭州这座依水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来说,大运河更是母亲河,在它的哺育下,杭州成为了“东南名郡”。尤其是隋唐大运河开通后,直接沟通了南北经济和文化,而且通过连接钱塘江,打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

新中国成立初的50年代,杭州从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大运河在此期间再次担当重任,成为发展重地。包括杭钢、杭锅、杭氧在内的国企,尤其是一大批纺织工业都在运河沿岸成立。“一是方便取水、排水,二是方便运输。”高级城市规划师汤海孺介绍。

今天,当我们沿着大运河一路漫步时,仍旧会看到缓缓开过的运沙船,上面印着的船牌号表明它们来自山东、江苏和安徽。在运河里,我们能看到水上巴士准点开船,运送城市居民到西溪,到拱宸桥,到塘栖。更美的是运河两岸,每当夜幕初上,河边华灯齐亮,游步道上满是健走的青年,散步的老人,和享受轻松时光的一家人。运河流过的地方,绿树成荫,亭台林立,河滨公园遍布,对于河边的居民来说,运河早已不是单纯的一条河。

如果说西湖是高雅文静的,西溪是冷幽乡野的,那么大运河就是普罗大众的。大运河既是观赏物,又是生活区,运河两岸都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运河综保成果显著 未来将着力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

早在2002年,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就被列入了杭州市“十大工程”,此后,运河综合保护工作全面铺开。杭州人不会忘记,2006年“新运河”亮相,21公里的沿河游步道贯通,迅速拉近了人们和运河之间的距离。此后,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三大国字号博物馆、桥西历史街区、大兜路历史街区等一系列历史遗存相继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杭州市民眼前,并迅速成为休闲的绝佳选择。

据杭州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小辉介绍,运河综保工程至今受益最大的当属拱墅区。目前,由运河综保工程在运河沿岸开发的三个历史街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大兜路历史街区和桥西历史街区,以及运河天地综合体,全部位于拱墅区,其中桥西更是已经成为了近年杭州的置业热门板块,成为舒适、宜居的品质生活代名词。

高小辉告诉记者,接下来运河综保的中心将向大城北扩展,运河新城区块将会获利。据他介绍,运河旅游将会成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现在要做的是建设更多的旅游配套设施,比如水陆旅游集散中心、河边绿道建设(从石祥公园到桥西)等等。”高小辉表示。据他介绍,运河新城在规划中将有很大的分量来做旅游综合体,“这里旅游资源非常好,有很多老厂房和码头可以利用。”

依托于众多老厂房的存在,运河沿线具有发展休闲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城市里不仅需要房子、绿化,还需要休闲的地方,对于旅游者而言,他们也需要能够停留的地方。”建筑研究专家仲向平说。在他看来,有河、有画、有流动风景的综合体,要远胜于那些高楼里的大商场。

而且,大运河也是杭州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在蓝孔雀化纤公司的旧址里,诞生了LOFT49;在石祥船坞里,出现了浙窑陶艺公园;在长征化工厂遗存上,打造了西岸国际艺术区,它是杭州十大文化创意园。未来,在大运河两岸,或许更多的创意产业园即将诞生。

申遗成功对楼市短期刺激不太明显 但会带来长远利好

运河申遗的成功,对运河沿岸的楼盘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一时间,“生活在世界遗产里”的广告纷纷出街。不过,这个利好并不是短时间内对楼市的涨价刺激,而是运河长期的综合保护将为沿岸居民带来的更好的生活体验,以此提升楼盘的价值。

“申遗成功后,对运河的保护将会按照更严格的世界标准进行,包括对周围环境、道路、公交、配套、业态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梳理打造,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周边楼盘的价值。” 高级城市规划师汤海孺表示。在他看来,随着运河申遗的成功,沿线地区的文化价值将继续得到挖掘,这对于提升楼盘潜在价值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双赢机构总经理章惠芳提出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运河申遗成功对杭州楼市的影响。在她看来,对于已经成熟的板块,例如桥西,申遗成功能提升一定的价值,长远来讲具有保值性。而对于在建中的新兴板块,例如运河新城,或许在城市化进程上会更加快脚步,在规划上也更偏向于有序统一。

遗产点内建筑将严格控制

汤海孺(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运河成为世界遗产后,对沿线建筑物的开发是否有要求和限制?对此,汤海孺表示由于大运河是一条线性遗产,具有11个各具特色的遗产点,而且各个遗产点具有不同的保护主题,将按照各自的保护要求对建筑物进行控制,做到差异性和精细化。

据汤海孺介绍,对于遗产点内的建筑物,将会对其风格、高度、色彩、体量、形式、屋顶、立面等一系列要素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其建筑风格与遗产点的原有建筑保持一致,与环境风貌相协调,使老百姓进去以后能够找到与曾经一样的感觉。

比如,对于遗产点内影响到运河景观天际线的建筑,不排除对其采取降层、修缮等措施;在体量上,不能因为建筑物的庞大体量而造成运河很小的感觉;在外观设计上,因为运河边的建筑物以古朴为主,不能突兀地出现法式宫廷等较违和的景象,在色彩上也要跟运河质朴的形象相融合。

而对于遗产点以外的其他沿河段落,则应该更加注重经济活力的挖掘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保护方面相对来说要求少一点。

寻找隐藏在运河边的华屋美墅

仲向平(建筑文化研究专家)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运河儿女,在它的两岸,隐藏着许许多多形态不一,大小各异的别墅、洋房和公寓,远的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近的还在建造当中。建筑文化研究专家仲向平给了这些建筑一个统一的名字:水边的华屋美墅。

从民国以来的花园洋房说起,运河两岸有高家花园、桑庐、梅花填词研斋、卓家花园、宣家花园,陈从周故居、傅家花园、西洋楼、沈家大院等一系列私家花园住宅。这些房子,多是当时社会精英的住宅,它们的主人大都从事实业,少有诗人、画家,因为这里的住宅跟生活生产紧密相连。位于拱宸桥西的高家花园是民国时期通益公纱厂的老板实业家高懿丞的旧居,这座私家园林占地几十亩,鼎盛时园内曾有私家码头和小火轮,辉煌一时。深藏于湖墅珠儿潭的梅花填词研斋,是民国时期藏书家、兴业银行行长徐行恭的藏书楼,藏书量当时在杭城名列前茅。

除了花园洋房,运河两岸更多的是水乡民居,既有吊脚楼形式,又有四合院形式,成千上万,历经风雨。民国时期有如意里、敬胜里、同源里,共和国成立后的娑婆桥新村、工人新村、五一新村、华丰新村等等,都在运河两岸留下了痕迹。

运河两岸主要的建筑并不是房屋,而是桥、塔、寺、亭、阁、堤、坝和闸等。桥如拱宸桥、广济桥、德胜桥,寺庙如香积寺、崇仁庙、海粟庵、财神庙,以及数不清的凉亭和堤坝,都将大运河点缀得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