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公司动态   >>   媒体报道
公司动态
 
傅永跃:浮浮沉沉四十年,我的运河开船人生
——文/记者 应丹 摄/记者 张凡
发表日期:2018-10-17

 

傅永跃年轻时的照片

“龙井号”旧照

傅永跃年轻时的照片

今年夏天,承载着一代人运河记忆和无数人美好回忆的“龙井号”与我们告别,送它最后一程的,是与它37年风雨同行的老船长傅永跃。

当他最后一次驾驶着“龙井号”缓缓地离开武林码头,听着哗啦啦的水声一层层地向外推去,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第一次开船的时候。运河两岸的风景从眼前掠过,脑海里闪现的一幕幕回忆的画面,渐渐连成了他在这船上度过半辈子的人生电影。

到杭州来开船,是一种幸运

傅永跃是绍兴人,从小生活在水乡,见多了水港码头的繁忙热闹,他对水上工作并不陌生。俗话说“天下行业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撑船是第一辛苦的,但在傅永跃年轻时的那个年代,工作并没有太多选择。这份工作是凭本事吃饭的,只要学会了撑船的本事,就意味着有饭吃。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但给傅永跃带来了去杭州工作的机会,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据傅永跃回忆,那年浙江省杭州航运公司到绍兴招工,他很幸运得到了这份工作。

“那时候,正好是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城,大量的知青们纷纷想到杭州去,哪怕一份再小再苦的工作也是非常抢手的,我能到杭州来开船,是一种幸运。”相比撑船的辛苦,傅永跃更多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知足和感恩。

刚到杭州航运公司工作的傅永跃懵懵懂懂,从一个水手做起。可能是因为外乡人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傅永跃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格外认真努力,加上脑子灵活肯钻研,很快便掌握了技术要领。不到两年,傅永跃便能在工作上独当一面,从水手做到了副驾驶,再到正驾驶。

本职工作之外,朴实勤劳的傅永跃总愿意比别人多承担一些,多付出一些。他经常主动打扫船舱,分担同事的工作,踏实奉献的一面常常受到领导的肯定。

1981年,由杭州开往无锡的运河水上航班正式起航,当时试航的第一艘游船便是“龙井号”。

至今傅永跃仍清楚地记得,1981年4月17日,客轮“龙井号”从杭州船厂下线,一路北上,进入太湖,回程是他开的船。两个月后,“龙井号”开始“杭锡线”客轮生涯。而傅永跃也从那时起,与“龙井号”结下了37年的情缘。

最让他觉得幸运的是,与心爱的妻子也是在“龙井号”上相识相恋的,他们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并一直在杭州生活。对傅永跃来说,妻子几十年来对他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是他最大的幸运。

带了6个徒弟,开船讲究“船、水、人”统一

“龙井号”每天傍晚从武林门码头出发,沿古运河经苏州开行197公里,次日上午到达无锡工运桥码头,一趟大约用时13个小时。

在傅永跃的记忆里,“龙井号”开船的时间也调整过好几次。1981年8月,是晚上8点出发。1982年改到晚上6点,也曾有过下午1点钟左右出发。

“很多人选择坐这趟船,是图可以在船上休息一晚。坐夜船对旅客来说,是比较舒服的,可以看夜景,睡一觉就到了,但对开船的人来说,就等于上夜班,要比白天累一些,也要更注意些。13个小时,通常分三班,我总选择中间那班,因为这样,如果前后两个班有什么紧急情况,都能照顾到。”傅永跃说。

在船上待了几十年的傅永跃常被人叫作“傅老大”,他带出过6个徒弟,如今这些徒弟有几个还在运河上开水上巴士。他带徒弟常常强调的是,开船要做到“船、水、人”的统一,这三个要素要牢牢把握住,少一个都不行。

他进一步解释道,“船”指的是,开船的人要对船的性能特点,操作的技术要领铭记于心。“水”是指,要对水流,还有船在水中的浮力和惯性要懂得预判。“人”讲的是,开船不是一个人就能开的,需要船长、轮机长、船管员、水手、瞭望等大家团结合作。

“32米长,6.4米宽,4.3米高,分上下两层。上舱有两个大开间,下舱是一个个小隔间。船是双机船,也就是有两个螺旋桨,怎么驾驶船只安全离岸靠岸,遇到问题如何迅速反应都非常有讲究。船不像汽车有刹车,还要受到风向和水流的影响,操作的时间、把控力度都要求拿捏得非常准确。”与“龙井号”相伴37年,这艘船的里里外外傅永跃都一清二楚。

开客轮,最大的挑战还是天气和水路,去无锡,除了京杭大运河,还要过太湖,风浪大,比运河难开。他在“杭锡线”开了几十年船,大概碰到了5次强对流天气,每一次都非常惊险。

虽说几十年里只有5次,听起来不算多,但他感慨道,像这种生死悬线的时候,遇过一次都不愿再经历第二次,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精神高度集中和紧张的情形,有时梦到还会头皮发麻,出一身冷汗。

“一艘船就是一个小社会,客船尤其如此,每天迎来送往的旅客形形色色,船上的工作人员除了驾驶工作以外,还要做好服务工作,如果不懂得与人打交道、团结合作,那么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胜任这个工作。”傅永跃说。

见证辉煌与退役,正如人生浮浮沉沉

今年8月2日下午,武林门码头举行“龙井号”的告别式,作为首航的老船长,傅永跃驾驶着“龙井号”向富阳船厂驶去,为它的退役圆满地画上句号。

“龙井号”是1981年由杭州船厂制造,起初有170个座位、30个卧铺,后加座50个,座位全部选用沙发软席。1986年还做了改装,卧铺增加到了107个,卧铺位有单人间也有双人间,餐厅、小卖部、广播室、淋浴间一应俱全。

“记得最开始船票价格才一块七、两块六。你们肯定想不到,当年第一趟去无锡,我开的船,乘客总共才几个人。”傅永跃接着说,“到了1983年、1984年,坐的人最多,一直到1995年,这十年是杭州到无锡、苏州航线最辉煌的时候。那时候一票难求,大家都提早来码头排队买票。”

傅永跃记得那时候他们打的广告词是:杭州一梦到无锡。“当时这个客轮,是运河上最大的,后来广告都打到香港去了。”

“从无锡到杭州的船是下午5点半出发,也有好几艘。”傅永跃说,当时坐船的,除了游客就是做生意的,江苏的商人把甲鱼、黄鳝、鸡带到杭州来卖,杭州人则把旧的自行车带到江苏去卖。90年代,卧铺票是82元/张,双人间是110元/张。

坐着“龙井号”走水路从杭州一路到无锡,既满足了出行需求,又可以沿途旅游,在当时是一件十分时髦的事情,不少商人、度蜜月的夫妇,都很青睐这条路线。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交通的日益发达,2000年以后,走水路出行的人越来越少,当时有个说法,叫“公路高速、水路萎缩”。

2003年10月,在沪宁、苏嘉杭、锡宜等高速公路开通后客源大量流失的背景下,加上当时肆虐的非典疫情,杭州—无锡航线退出了运河水道,客轮全部停运,“龙井号”辉煌的水上客运史也就此戛然而止。

而傅永跃也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蜕变为沉稳内敛的老船长,在见证“龙井号”辉煌与沉寂的同时,他的心里也有过骄傲和落寞。而面对这一切,他都处之泰然。他说这就如人生浮浮沉沉,是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

谈起四十年来运河水路的发展变化,他感慨良多,以前沿途看到的是破破烂烂的白墙黑瓦,如今是高楼大厦,灯光绚烂。他始终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说“龙井号”的退役是时代发展的选择,也是它的归宿。现在无论是水上巴士,还是漕舫旅游线路都是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下,选择坐船作为出行和旅游方式都能让人感受到慢下来和静下来的美,未来坐船的人只会更多,不会变少。”

明年,开了40年船的傅永跃即将退休,他说,以后即使不开船了,也会时常到码头来走走看看,讲讲这里过去的故事。

(部分照片由被采访人提供)


活动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