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运河党建   >>     >>  
运河党建
 
==旅游网栏目==
史记京杭大运河—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谁造就了古江南运河?
发表日期:2013-08-29

翻开大运河的千年日记,第一页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写。公元前486年,夫差打败越国之后,意欲北进伐齐,以实现称霸中原的梦想。为了运送军队和辎重,夫差决定开掘运河,沟通江淮。这项任务落在了首辅大臣伍子胥的身上。伍子胥自扬州向北缀连湖泊洲渚,用了一年的时间开凿了一条长约150千米的运河。

它筑于邗城(古广陵,今扬州),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卲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运河的前身。因流经邗城而得名邗沟。运河是水利工程,在唐以前称为沟、渎、渠等,至宋代才称运河。

也许是一个黄昏,夫差站在河堤上,意气风发地说道:“运河一旦修成,我吴国的舟师不出七日,即可安抵淮水,则中原各国,指日可待。”借助邗沟之力,夫差的确如愿击败了齐国。

不过吴国在太湖地区早已开凿运河。其中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巢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为古江南河;而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百尺渎,又名百尺浦,据《越绝书·吴地传》载:“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位于海宁境内盐官西南四十里许,经长安直达钱塘江边,据推算,应该就在上塘河附近。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95年,越王勾践的军队曾循百尺渎北上功吴,“吴师败于槜李(今嘉兴南五里)。”说明这之前就存在了,开凿的时间应早于公元前486年开凿的邗沟。

到了战国,秦始皇开凿陵水道。据《越绝书·吴地传》称:“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坡,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秦始皇发会稽适戍卒治通陵高以南陵道,县相属。”“陵水道”是开河筑堤形成的水陆并行的通道,据推测,该水道就是现途径嘉兴落帆亭附近由拳壁塞得长水塘,至今仍是海宁进入杭申线的主航道,正是该“陵水道”的开凿,使嘉兴由春秋时“槜李”改名为“由拳县”。

开凿古运河的源动力,有诸多说法,运粮、贩盐、泄太湖水、操练军事等,以及开“陵水道”的断王气之说,但从当时的社会发展来看,其真正的原动力应是诸侯争霸的需要。试想当时吴越大地,属“地广人稀”、“野稻自生”,如何“运粮、贩盐”?再来听听伍子胥的谏言:吴国对中原诸国为陆居之国,“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而对越国却“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国语》卷二十),这就不难说明吴王夫差比邗沟还早就开凿“百尺渎”的原动力了。据记载,吴越双方为了争霸,自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至越王勾践灭吴(公元前473)的短短71年间,吴越两地爆发了11次大规模的水上战争,而战争获胜者,最为关注的战利品也是船,如越灭吴后,就“徙其大舟”(《国语》卷一十九)。至于秦始皇为了挖断王气而凿“陵水道”之说,更是说明了秦王为了巩固其霸主之地位,也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称王称霸。

春秋战国之后,至西晋惠帝的时候,贺循至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主持开凿水道,疏浚旧河使其连接,自绍兴城下东连曹娥江,西通萧山县钱塘江。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建牛埭,挽舟过堰以入江,至此浙东运河初具规模。